關於邱班長魚鄉舖

2015年11月6日 星期五

生態養殖是啥碗糕?

似乎生態養殖逐漸成為顯學了,但這卻是另一個憂心的開始,是否在台灣一窩蜂的商業行銷上,生態養殖會不會如同吉園圃一般被扭曲了?
生態系統(Ecosystem)是指在一個特定環境內,相互作用的所有生物和此一環境的統稱。此特定環境裡的非生物因子(例如空氣、水及土壤等)與其間的生物之間具交互作用,不斷地進行物質的交換和能量的傳遞,並藉由物質流和能量流的連接,而形成一個整體,即稱此為生態系統或生態系。




如何在人類養殖行為上與自然環境產生一種的平衡,這是我們所認知的生態養殖行為,人類的養殖活動在產量極大化下,會有著一連串掠奪天然資源的行為模式。

魚類是人類重要的優良蛋白質來源,而傳統養殖上著眼於單位面積最大產量下的集約養殖,造成了養殖生物的成長緊迫性,接連著的魚病發生造成生產上的損失。


因此預防性的投藥餵養手法,及快速成長收成以降低損失風險的養殖模式成了如今養殖行為的基本,但卻造成了藥物殘留及土地的逐漸破壞。

生態養殖的理念來自於對養殖生物最大的敬意,感謝這些魚蝦餵養著人們的成長,更感謝這塊土地養育著我們,因此我們堅持著。


1. 低密度放養與適度餵養:
在放養密度上遠低於集約養殖密度的1/3~1/5,讓水池中的魚蝦在合理密度下,有著足夠的活動空間以減少生存緊迫,活動空間足夠自然降低魚隻間的爭鬥,避免了傷口產生感染,活動空間足夠,魚蝦的肉質鮮甜度也就不輸給海撈的魚蝦。
低密度養殖在餵養上,可以避免投餌過量下造成水體自淨能力的崩潰,維持良好的水質,自然減少了魚病的產生,魚蝦自然健康成長。





2. 堅持不用藥:
高密度集約養殖下的魚,因為高密度養殖造成了魚體生存緊迫與水質變化急遽,魚病控制上必須進行藥物的投餵,但是藥物殘留問題卻是難解,這除了對魚體的壓迫外,也造成了土地因藥物長期摧殘下的枯竭,魚場中堅持不用藥的養殖手法,我們堅信魚體的健康是降低風險的不二法門,營造出類似自然環境的水質條件與生存密度,魚自然不容易生病。
但是,養殖過程難免因氣候變動而造成魚體不適,我們只有兩個選擇,一是以將海水魚移至淡水中進行短暫浸泡,讓寄生蟲因鹽度差異而離開魚體,另外只好提早收成,這是未達上市體型的收成,可想而知這是身為魚家的我們最難過的一刻,血本無歸...




3. 益生菌於養殖上的應用:
水產養殖疾病與病毒發生頻繁且日益嚴重,造成養殖物種大量死亡,而養殖環境的變化,使水體中的有毒物質及病原性微生物的大量增加與繁殖,且藥物的濫用對生態環境帶來嚴重傷害,又以抗生素最為普遍,除了造成食的安全顧慮外,更容易引起病原菌產生抗藥性,藥物的濫用結果更對水、土環境中之營養鹽造成不可逆的影響。
益生菌的主要功用可以控制疾病的發生,透過分泌抑制物質,競爭營養鹽、競爭病源體附著細胞之位置等方式,來達到抑制病原菌生長的目的;改善水質環境來促進有機質的分解,及有毒物質的轉換,降低有機物質的累積,將有毒的物質轉換成毒性較低,甚至可供再利用的營養鹽;增加養殖生物的成長率與存活率,益生菌改善養殖生物消化道中的菌相,促進消化及吸收的功能,幫助養殖生物產生抗體,進而提高活存率及成長率;增加天然餌料,利用光合菌培養動物性浮游生物,可提高豐年蝦的存活率,添加之益生菌,除可做為原生動物的食物,本身也是養殖生物良好的餌料生物來源。
益生菌不只是增加生物體的健康,也能提高存活率、成長率、處理優養水質、改善免疫機制、穩定體內菌相的平衡等,都是益生菌的功能。




4. 堅持不使用共同管道外水:
魚場的水體以循環水再利用,並且使用益生菌與水庫水體自淨為主要養殖用水,並利用湧泉海水進行淨化後補充,避免了共同管溝水中的病源菌及藥物殘留的汙染,並堅持以湧泉海水經由沙層土壤的過濾,養魚先養水,當水質乾淨魚自然優游快樂地成長。



堅持不添加淡水以高鹽度養殖下,營造出魚蝦肉質的鮮甜與彈性,讓水質與活在其中的魚蝦在天然的平衡下成長,這是我們所認知的「生態無用藥養殖」,然而付出的卻是更長的養殖時間與成本,但好的食物是值得等待的,別人半年上市,我們卻常常超過一年半。

在養殖面積的單位產量上,在養殖過程的時間上,在通路市場的風險上,我們必須要承擔比別人更大的壓力,然而支持我們堅持下去的理念是『魚の道』!我們堅持每一尾魚到了消費者手中是安全的,讓消費者吃進去的每一口不只是美味更是健康的,更是我們對餵養我們的土地一種疼惜與敬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